浙江新闻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浙江新闻在线 > 资讯 > 正文
浙江财经大学“渔音饶粮”团队助力舟山塔湾村探寻乡村振兴路
2025-09-06 20:26:50来源:阅读:-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融合、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在此政策东风下,浙江财经大学依托经济学、管理学、文旅规划等多学科专业优势,组建“渔音饶粮——塔湾村渔农文旅融合产业共富新方案”实践团队。在苗振龙老师的专业指导与带队下,团队8名成员怀揣助力乡村发展的初心,奔赴浙江省舟山市桃花镇塔湾村,开展了为期6天的深度调研实践,用脚步丈量海岛土地,用专业破解发展难题,为这座兼具武侠文化底蕴与生态美景的村落,探寻可持续、可复制的振兴路径。

2025年8月13日至16日,浙江财经大学“渔音饶粮”团队一行8人,深入浙江省舟山市桃花镇塔湾村,开展了为期4天的乡村振兴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走访村民、实地勘察景点、访谈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等方式,全面梳理塔湾村渔农业与旅游资源现状,试图为这个藏有武侠文化、生态美景双重“宝藏”的海岛村落,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此次调研不仅聚焦村落发展痛点,更记录下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的鲜活实践,引发社会对海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广泛关注。

8月13日早晨,团队迅速开启调研行程,首站便拜访桃花镇丁镇长与塔湾村孙书记。与桃花镇丁镇长、塔湾村孙书记展开一场“接地气”的座谈交流。在镇政府简朴的会议室里,丁镇长以“数据 + 案例”的形式,生动勾勒出桃花岛文旅产业的发展脉络:“早年间,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让桃花岛声名远扬,射雕英雄传影视城建成后,每年能吸引超 30 万武侠迷专程前来,最多时一天接待游客量突破 5000 人,村里半数以上村民都靠旅游相关产业增收。”在质朴的交流空间里,基层干部们以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勾勒出桃花岛的发展脉络,也直言不讳地揭开当下困境的面纱。曾经,武侠文化是塔湾村文旅发展的“王牌”,金庸影视城等项目吸引着大批武侠迷慕名而来。但随着文旅消费市场迭代,年轻游客群体偏好转向仙侠题材,传统武侠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持续下滑。在当下文旅竞争“千帆竞发”的态势中,游客需求如同快速流动的溪水,不断寻找新的河道,塔湾村若不能及时调整文旅产品供给,适配市场需求,客源流失、文旅产业增长乏力的局面将愈发严峻。

8月13日下午,在塔湾村塔湾金沙区域,海浪声与渔民出海的马达声交织。团队成员沿沙滩开展实地勘察,细致记录沙滩长度、周边配套设施、游客停留时长等数据,观察到远处渔船在晨雾中航行,期间遇到68岁村民王阿婆。王阿婆手提装有礁石采挖海螺的竹篮,向团队反映:“过去村里游客少,村民主要靠捕鱼、售卖海鲜维持生计;如今知道村里的沙滩、射雕英雄传影视城能吸引游客,但不清楚如何进一步扩大客源。”这番话道出了塔湾村部分村民对家乡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认知,以及对客源引流方法的困惑。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各地依托文化 IP 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桃花寨与射雕英雄传影视城凭借金庸武侠文化这一强大 IP,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也为传承和弘扬武侠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与路径。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更多如游客所期待的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景区吸引力与游客参与度,成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8月14日,团队成员告别基层干部,团队将调研触角延伸至文旅一线,与桃花寨经理人展开深度交流。踏入桃花寨与射雕英雄传影视城,这两处与金庸武侠文化紧密相连的地点,探寻金庸笔下江湖世界的踪迹。

青石板路两侧的墙体上,手绘着《射雕英雄传》里“华山论剑”“黄蓉煮酒”的场景,墙角的竹篓里插着仿制的“打狗棒”,仿佛瞬间穿越到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经理人紧锁的眉头、无奈的话语,折射出传统景点的发展阵痛:随着年轻群体旅游偏好转变,露营、Citywalk、沉浸式文旅等新兴业态分流客源,桃花寨近年游客量持续下滑,经营愈发不景气。在消费群体迭代、旅游形态多元的当下,传统景点若不能紧跟潮流,在体验升级、业态创新上发力,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难以避免。重塑桃花寨吸引力,不仅是单个景点的突围战,更是塔湾村文旅产业整体振兴的紧迫课题——如何让老景点焕发新活力,适配新一代游客的消费需求,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现实考题。

8月15日, 调研团队继续深入挖掘塔湾村的生态旅游资源,当天午后聚焦安期峰区域。调研发现,此处不仅拥有原始秀美的自然景观,更留存着与历史传说相关的文化印记,为打造特色登山线路奠定基础。沿登山步道行进途中,团队观察到步道两侧有参天古树分布,山间存在自然溪流;行至半山腰“炼丹洞”时,发现洞口石壁刻有“安期生修道处”字样,据当地文旅部门此前介绍,该洞与战国时期方士安期生炼丹修仙的传说相关。成员们一边记录古树位置、溪流走向,一边拍摄景观素材,为线路设计留存基础资料。团队登顶时云雾散开,桃花岛海岸线尽收眼底:沙滩与海域相连,远处岛屿散落海面。

8月16日,调研团队深知农业是乡村振兴根基,团队将目光锁定当地草莓种植基地。踏入塔湾村草莓数字工厂,科技赋能农业的场景令人眼前一亮:恒温智能温室里,垂直种植架错落有致,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不施肥、不打农药,依托精准环境调控,达成全年不间断生产。为增强吸引力,基地还引入特殊白色草莓品种,为游客打造“猎奇+采摘”的独特体验。

工厂旁的大棚内,成熟草莓色泽红润、香气诱人,游客手持体验券穿梭其间,既能感受田园乐趣,又能品尝优质鲜果,本是拉动旅游消费、带动村民增收的“黄金名片”。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物流与销售环节显现。通过线上查询与市场调研团队发现,因塔湾村物流网络薄弱、冷链设施短缺,当地草莓外销时,不仅物流成本高企导致价格翻倍,运输途中的损耗还让品质大打折扣。优质农产品“走出小岛”之路,被物流滞后、销售渠道狭窄的“拦路虎”拦住,如何突破地理交通限制,搭建高效流通体系,让塔湾村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拥抱更广阔市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攻克的现实关卡。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塔湾村有武侠文化、生态美景的“宝藏”,这是发展的根基,但更需要精准对接游客需求,补齐基础设施、文化体验、资源整合的短板。团队队长小陈说:“在与村民交流时,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发展的渴望,这让我们意识到,调研不能只停留在提出方案,更要帮助他们落地实施。后续我们会持续跟踪,结合专业知识为塔湾村提供更多支持。”

塔湾村的故事,是无数海岛乡村的缩影。它既有自然与文化的馈赠,也面临发展的挑战。但只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就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期待未来的塔湾村,既能留住武侠梦与生态美,又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为海岛乡村文旅融合振兴的“样板”,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团队名称:渔音饶粮——塔湾村渔农文旅融合产业共富新方案

带队老师:苗振龙

团队成员:李峥 何佳琪 王媛媛 甘慧欣 金彦诚 蔡佳韵 傅梦茜


推荐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浙江新闻在线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