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始,新疆阿拉尔与浙江台州两地高校“云”上来实践,组建“浙疆红·山海情”社会实践队。通过“云共建团支部”,充分发挥团支部联系青年的作用,组织“同上一堂思政课”“共学一本书”等活动,引起两地青年的思想共鸣,在实践中体悟山海情谊,在砺行中感知精神力量。
7月2日,两地青年“同上一堂思政课”。 塔里木大学邀请了老干部郑国林、贾登星,老教师邱宣成、董新平、高疆生、刘建平、郭图强、喻华英全程参加活动。通过老少参观研学、老少共话兵团故事等形式,把红色基因、胡杨精神、兵团故事用生动的方式向台院学子展示交流。
图为实践队员带来诗朗诵《胡杨戍边情,青春永向党》
塔大的师生向台院学子们讲述了自己的“胡杨”故事,老教师邱宣成谈起了当年塔里木大学初建时的经历,并直言是“胡杨”让自己一直坚持了下来,看着如今的塔大越来越好,他感到无比的欣慰。本次活动邀请来的三位老教师均已不见乌发,聊起这个话题却仍是热泪盈眶,“那时候条件太苦了,我们还是把学校办起来了,还办好了,靠的就是这个胡杨精神,这也是我们比较自豪的,是老教师们。”在老教师发言时,学生们纷纷拿出纸笔,记录下了这些精彩的故事,在建校初期不畏艰苦,毅然决然留在了当时仍能算是荒漠戈壁的塔里木,他们当时还是青年,如今却已白发苍苍,他们将岁月留给了塔里木,这种奉献的精神在今时今日依然值得所有的中国青年学习。
图为塔里木大学离退休老干部向实践队员讲述往昔岁月
台州学院实践队以“赓续垦荒之志,共筑青年之城”为主题,向塔大学子介绍了台州城市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讲述共青团志愿服务精神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在台州留下的生动实践。台院学子向塔大的师生们讲述大陈岛垦荒的历史,并展示了国民党撤退时、垦荒时以及如今大陈岛三个不同时期的照片及影像记录,“看着大陈岛越来越好,我们是很自豪的......另一方面,大陈岛垦荒精神又深深的融入了台州人的生活”,台州人民很多都是垦荒人的后代,台州的城市发展走的也是“垦荒人”的路,没有人指引,只有那么一颗红心,告诉台州人要怎么做,台州人无所谓从零开始,只要能办好国家交代下来的事,那就成了。爱国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根,艰苦创业则是它的茎,唯有前两项是落在实处的,才能长出叶子,开出花结出果。
图为台州学院实践队进行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
“其实两地精神的核心都是在‘垦荒’和‘守护’,新疆兵团是在勤勤恳恳驻守祖国最西端,建设新疆,让新疆从所谓‘蛮荒’走向科技的、现代的、富强的新疆,而大陈岛垦荒队则是在国民党撤退留下的一片荒芜中开垦出新生的海岛,守护祖国的海域。从这二者讲,他们是共通的。”台州学院实践队的负责人总结道。
7月5日,实践队为充分发挥“云共建团支部”的青年凝聚作用,开展“共学一本书”活动。联合举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线上学习分享交流会,通过“读原文”“划重点”“轮流讲”等方式,聚焦内容核心,交流学习感悟和收获体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图为台州学院实践队员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图为塔里木大学实践队员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活动当天,台州学院的队员们于椒江校区的心湖书院内进行阅读后的总结,塔里木大学的队员则坐在大学内的草地上进行小组式的阅读。两地队员在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书中,表达了对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为党为国奉献青春的决心。“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发光发热?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如何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队员们以这三个问题为中心,结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青年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把小我融入大我,拥有海一样的胸怀;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不论面对怎样的艰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始终不变追求、不改初衷,始终勇往直前。” 本次活动,不仅拉近了台州学院的队员们与塔里木大学的队员们的距离,而且让两地高校青年生动感受到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图为台州学院部分实践队员合影
图为塔里木大学实践队员合影
两校实践队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建立起交流共享的桥梁,实现塔里木大学-台州学院团支部“云共建”,也更深入地认识了两地的红色文化,意识到红色文化在当地城市发展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也感受到了尽管跨越山海,红色的烽火台燃的却是同一团炽热并且永不熄灭、代代相传的火焰。
(通讯员何燕、郭馨瑜、王誉斌)
推荐阅读:旗龙
浙江新闻在线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