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宇诗联是文化守望的根和魂
——缙云西乡祠宇楹联文化探访记
2022年8月21日,艳阳高照,暑气冲天,冒着三伏天的高温,作为缙云县诗词楹联学会的一员,我有幸陪同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郭星明、《浙江楹联集成》编委陈琼等人,一起赴缙云西乡新碧街道、新建镇等地探访宗祠、庙宇的楹联文化,满满的一天行程,让人感慨良多,激动不已。
我们的第一站是新碧街道三都村西岩自然村的五星级文化礼堂——施氏宗祠,西岩村负责人施坤保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施氏宗祠的历史沿革,修葺一新后的合理布局,带大家参观了该村独树一帜的灯戏暨婺剧文化。“文化礼堂传古今佳话,精神家园承世代文明”,挂在宗祠门口的这两句话点明了宗祠在当代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金鼎焚香香结彩,诗书礼乐尽修齐。”“规律难违自古有谁能千岁,高风永继而今人仰一世功。”“诚慧勉爱悌厚善,良恭谦让忠孝节。”“德廉俭勤和勇,仁义礼智信温。”楹柱门楣上言简意赅的几行字,让我们怦然心动。施坤保还特意叫人拿来西岩村的施氏家谱,让大家尽情浏览施氏家谱中诗词文化。两位专家建议西岩村要重视诗词楹联的整理和运用,把施氏家族的诗词和楹联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平台等多形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后人感受先辈们扎实的诗词楹联歌赋功底。
我们的第二站是新建镇笕川村,我们在丽水市“五养”技能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缙云剪纸传承人之一的丁耀杰老师带领下,先后来到丁氏宗祠、施氏宗祠、福音寺、横街殿等地,欣喜地感受到了笕川不愧拥有省首批3A景区村庄、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保护村落等荣誉。丁老师介绍说,笕川村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明朝万历年起陆续建有丁、施、朱氏宗祠共四座,其中丁氏、施氏宗祠毁于文革时期,后重建。我们在丁氏宗祠看到,“派分笕后住南源既吉既安世代常修先祖业,地接角峰为北障或环或抱精神独注上花祠。”“五代同堂非幸致谨事姑严教子行端天益众,百龄献瑞有由来兴学校建特祠惠正寿遐鸣。”等十四幅历经风雨沧桑而保留下来的对联,每一副都是一则家风故事,每一副都有一段家训教诲,专家们建议每逢清明、春节等节日,可以携老扶幼来祠堂重温历史,怀故思今,一起憧憬美好未来。施氏宗祠与丁氏宗祠比起来,其文化内涵更加恢宏,全祠堂三十几个柱子上嵌满了与施氏宗族瓜瓞绵延相关联的文字,“由是路和亲睦族,入斯门尊祖敬宗”,或诉说历史,或弘扬宗风,或妆点戏台。专家们感叹道:该祠堂的新旧楹联之多、涵盖内容之广,文化重视之举,在浙西南祠堂探访过程中亦属鲜见。“梵纲庄严含万象,月轮清净印千家。”“宝地遍治功德润,香台恒拥吉祥花。”“杨柳洒遍三千界,宝筏渡周亿万身。”“说法现身容大度,救出世人尽欢颜。”寥寥几行对偶句,都饱含了福音寺的由衷祝福,寓意深刻。“保一方风调雨顺,佑四季国泰民安。”“山高自有神仙住,殿陋何妨菩萨真。”横街殿的这两副对联则通俗易懂,规整切旨,充满了朴素而又真诚的祝福,言尽了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祈盼。
急急忙忙用了简单午餐,郭星明、陈琼两位专家老师兴冲冲地在笕川村及河阳小学参观了丁耀杰老师的针戳花灯、缙云剪纸艺术,他们对丁老师的工艺美术作品大加赞赏,表扬“高手往往就来自民间”,说缙云乃是藏龙卧虎之地,特别是丁老师不计个人得失,在暑假期间不下十次来河阳景区为广大爱好剪纸的游客讲解缙云剪纸、灯彩技艺制作等技能,免费为社会各界服务表示敬佩。休息间隙,郭、陈两位老师还对缙云本地出版的戏台联集(胡大明主编)等有关章节进行了翻拍整理。
下午两时许,我们还参观了文翰公祠、廉让之间、虚竹公祠、八士门、圭二公祠等,一行人重点对圭二公祠仅存的几幅对联进行了比对和确认。“须知享祀有灵一点精诚通冥汉,莫谓读书无用千秋俎豆重文章。”“延师惟自备馆金一族亲邻群沾教益,作则先克端身范百年孙子共仰仪型。”此二联对仗工整,用词典雅,书写庄重,显为古祠所存。两联中,“汉”“教益”“型”均是从依稀斑驳甚至被早年凿刻的痕迹中艰难辨认考证出来的,殊属不易。
河阳参观、探访结束时,已是下午三点半,但见两位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兴奋异常,郭星明副会长说了好几个想不到:“想不到缙云这个地方居然楹联文化遍布西乡各村,想不到西岩、笕川等村那么重视楹联保护和恢复工作,想不到在缙云的大半天行程里就搜集到那么多各类型楹联。”但同时他也提到:“楹联文化同时具有欣赏的大众性和创作的专业性,楹联的创作、书写和张挂均有专门的要求,农村宗祠的楹联更应庄重典雅大方有致,才能显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对祖宗先辈的尊敬。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缙云县在景区、宗祠楹联文化繁荣景象的背后,重修宗祠中楹联缺失、创制粗疏、显失规范、书写潦草、张挂错置等诸象并存;古文物景观中则过分强调文物保护条块分割,任由风雨剥蚀,导致楹联文字漫漶不清,难以辨认;对于因人为凿毁破坏的楹联也缺乏有力的保护性恢复措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去年11月15日专门颁发了《浙文旅资源〔2021〕38号文》,要求各地对现有情况进行一次普查,着力开展旅游景区(包括农村宗祠)楹联匾额专项提升行动,向村民们和景区管理人员普及楹联文化常识。”
“古祠宇楹联是文化守望的根和魂。下次有机会,我们肯定还要再来缙云探访,争取把包括千年河阳古村在内的全县各地的古楹联以及人文史迹都能通通收集整理齐备,供后人鉴赏、继承和弘扬。”最后,郭星明副会长这样总结道,并殷切期待着下一次与古祠宇楹联的文化之缘。
(通讯员:施星)
推荐阅读:旗龙网
浙江新闻在线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