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建德市大家都知道,中国著名的草莓之乡,尽管建德草莓已经走向全国,但依然存在本地种植规模偏小、布局偏散,传统生产方式与草莓种植标准化等矛盾。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德在全省首创草莓“标准地”,以“店小二”般的服务理念吸引农业大户,扫清草莓种植前期的繁琐障碍,让大户们把资金、精力使在刀刃上,实现企业、村集体和农民共赢共富。
这段时间天气转晴,草莓大量上市,这可忙坏了建德大同镇劳村村西乡草莓园的“草莓西施”黄芳,去年村里动员170余户村民,将200多亩土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统一建设基础设施,搭建标准大棚后,再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租给西乡草莓园大户,劳村村和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很多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建德市大同镇劳村村民黄芳说:“土地流转给村里,我过来上班,小孩子我能照顾,我们家里还有老人,在这上班收入也不错。”
黄芳所在的西乡草莓园是去年刚被建德市引进的草莓种植大户,在劳村提供的200余亩草莓“标准地”上,直接“拎包入驻”,开始生产经营这条路子类似城里的招商引资 “拎包入驻”
大同镇劳村村党总支书记叶俊说:“我们农业这一块也给莓农搭建平台,搭好大棚,给他们“拎包入住”,去年村集体收入增收40余万元。”
杭州沃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吴芳祥说:“这批钢架大棚,还有其他的设备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政府帮我们这笔开支承担掉了以后,我们可以把剩下的钱用在草莓生产上,再跟数字化生产相结合。”
其实“标准地”的核心就是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土地平整、统一建设大棚、统一对外招租、市场主体经营,但是前期像搭建大棚等资金又从哪里来呢?
建德市大同镇党委委员说:把上级的资金组合成整个项目资金,投入到里面,解决了大棚不能统一建,不能统一管理的问题,通过这个模式转变后,应该说从农户出租土地,大户受益上来说,跟以前相比得到了很大提升,
目前,建德1700余亩的草莓“标准地”已经为村集体创收约250万元/年,村民、大户参与到草莓共富产业的热情高涨。今年计划再新建3760亩草莓“标准地”,未来3-5年共建设5000余亩。同时,在扩面提质基础上,建德将更加注重草莓品牌品质的管理。
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李龙说:“我们将会提高建德草莓的产品标准,通过标准化种植,清洁化管理和品牌化营销,让更多百姓参与到草莓共富产业中来。”
通过草莓“标准地”建设,可实现多方共同受益,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引领作用,草莓产业得到有规划性的快速扩面发展,二是提升建德草莓的市场形象和价值定位,强化与新零售等高端销售渠道的合作,三是村集体通过收益分成获得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村民们也能在家门口获得新的工作机会 。
推荐阅读:旗龙
浙江新闻在线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